新聞中心
漁電共生前景樂觀 發展及挑戰並存
漁電共生前景樂觀 發展及挑戰並存
2021/12/08 18:29:57 經濟日報 翁永全
因應氣候變遷影響、國家能源轉型及國際供應鏈的綠電需求,政府規劃發展20%再生能源為目標,其中太陽光電占比逾七成。「漁電共生」場域規模為最大,規劃面積達1萬公頃,將可設置4GW容量,顯示屬於低密度開發的漁電共生已成為再生能源的發展趨勢。
臺鹽綠能為漁電共生的先驅者及推動者,以「農漁為本、綠能加值」為核心概念,創能、維持產業產值、追求友善環境、土地永續為原則,優先考量「當地養殖產業之持續經營」,利用太陽能創電、土地多元化利用,提升養殖產業的經濟價值。
總經理蘇坤煌認為,為使養殖漁業永續發展,前期規劃最為重要,須考量當地區域既有養殖模式及養殖物種,並依據養殖者的專業與習慣(例如投餵、放養、收成、晒池等),在不改變放養密度下,進一步規劃遮蔭比例及控制水體面積來達到七成以上的放養量。
以濾食性,以藻類為食的文蛤養殖為例,原則上太陽能板設置於塭堤邊坡,距離池底高度4至5公尺,以利池內藻類光合作用,供文蛤攝食,也保留養殖活動的空間。若養殖是虱目魚、石斑、台灣鯛等,其收成作業以圍網拖曳捕撈,設施鋪設須考慮捕撈的空間及動線,並適當加高與溝渠相鄰的堤岸來強化防災功能。
為避免養殖池水質惡化,基樁立柱設置需確保有寬廣面積可進行晒池;而太陽能板的清洗作業也必須使用清水,避免影響魚塭水質。
蘇坤煌強調,在太陽能發電的20年間,也要注意養殖物種可能因市場需求、經濟價值、養殖戶轉換等因素而改變,一開始就要預留未來可改變養殖物種的空間需求,以確保漁業生產活動可持續性。各地魚塭場域的特性不同,規劃設計漁電共生須因地制宜,充分考量養殖永續發展,與太陽能發電取得平衡。
透過綠能資金挹注,大規模開發漁電共生,不僅能改善養殖環境,場域規模化方便統合管理、降低養殖成本。蘇坤煌期望引入農業4.0概念,以資通訊技術來監測環境並量化養殖參數,以計畫性養殖,突破小農單打獨鬥的困境,提升生產效率及量能。
其他相關訊息
-
2023 / 01 / 07
裴你去旅行-北門三寮灣「智慧漁電共生溫室大棚及養殖數位分身示範基地」
-
2022 / 04 / 08
2022 高雄智慧城市展 智慧漁業創商機
-
2021 / 12 / 13
外交部邀請多國駐台使節出訪嘉義及台南,掌握台灣因應疫後短鏈革命新趨勢